2021-04-29 15:58
桃花知时节,缤纷迎客来。4月16日,北京·平谷世界休闲大会开幕。大会以“休闲提升生活品质”为主题,推动首都休闲业态蓬勃发展,引领世界休闲新风尚。其实,旧京时代老北京市民的休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,可以说引领了当时的休闲时尚。
提笼架鸟放“大鹰”
老北京有许多人乐养宠物,提笼架鸟、斗蛐蛐,还有放大鹰的!所谓“大鹰”是指能捉兔的鹰。能捉野鸡的被称为“鸡鹰”,能捉鸟雀的一般都不大,通称“小鹰”,捉兔的鹰大,故通称“大鹰”。
玩大鹰有很多讲究,大鹰被鹰户打到手后,卖到城里的鹰店,再由客户相中买走。玩大鹰的把鹰买回后,要对鹰进行训练,直到达到能够捕捉野兔的能力。
民国时期北京鹰店不少,这种鹰店门外安着三根长杠,鹰都戴着“帽子”,一字儿排开,拴在上面。生鹰怕人,白天必须戴上帽子,不使乱飞,翅尾方能保全,入夜则把帽子摘掉。
客户买妥后会问明大鹰落网时重量多少,往往还要称一下重量。因为此后需要把鹰熬到多少重量再放去“下地”捉兔,原始重量是一个重要依据。如果落网时重32两,熬到26两,也就是约减去其体重的五分之一,“下地”较为适宜。重于26两,大鹰有逃逸之虞;轻于26两,又恐因体亏而无力缚兔。
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,大鹰的养家会集中到南苑放“腊八围”,即放鹰捉兔。这个时候人要显人的本领,鹰要显鹰的威风,场面十分热闹。
明清史研究专家赵园曾说:“虽然不能说闲暇的北京人更是北京人,北京文化的造成却的确更赖有闲暇以至逸乐。即使北京话的漂亮,又何尝不是有清以来京都文化空气的特殊产物呢?有趣的是,北京人的某些消闲方式已被作为一种文化姿态,一种特定的文化表达式了。”
赏花看景近郊游
提起老北京的休闲生活,大家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画面——遛鸟、下棋、泡茶馆、喝小酒,其实老北京的休闲生活远不只这些,清代余洪年在《舟中札记》中概括清人36种休闲娱乐方式,其中有:远足、弹琴、读书、垂钓、策马、乘车、游山、玩水、闲谈、独唱、听曲、品茗、泛舟、捕鸟、踏青、游园、玩玉、投壶、猜谜、讴歌、观灯等等,不一而足。
休闲是一种时尚,它的本质是享受人生,体验人生。在这些休闲活动中,清人比较热衷的就是近郊游了,为的是踏寻自然风光。
旧京时代,丰台是“京师养花之所”,“每逢春时,为都人游观之地”。除了丰台,高梁桥附近极乐寺的海棠花、枣花寺的牡丹、什刹海的荷花、宝藏寺的桂花,也都深深吸引着人们,“春秋佳日,挈榼携宾,游骑不绝于道”。特别是夏天净业寺荷花怒放之时,游人如织。而西山附近的园林、寺庙往往借景而建,春夏之时也引得市民接踵前来游览、探访。
清末韩小窗的子弟书中就有不少描述清人休闲娱乐的内容。子弟书是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,以叙述故事为主。其中《阔大奶奶逛二闸》写道:“不多时清风阵阵吹人面,仿佛身从镜内游。真可喜新晴一派清凉景,远望郊园豁倦眸。傍岸野花香气放,沿堤杨柳翠烟浮。迢迢载米船来往,款款寻泥燕子幽。观不尽水秀山青、天然古画,却喜那波光掩映荡轻舟。”这位阔大奶奶闲游京郊的场景,不仅让人们感觉到了其放松愉悦的心情,也仿佛看到了当时京城郊外那美丽怡人的山水风光。
逛庙会赶大集凑热闹
如果没有条件去郊外,对于普通市民来说,逛庙会、赶大集,去凑凑热闹,也是一段难得的休闲时光。
清代北京城内寺庙很多,有隆福寺、都城隍庙、土地庙、护国寺、白云观等,这些寺庙大多开有庙会,其中隆福寺和护国寺有当时北京最大的两个庙会。隆福寺庙会称“东庙”,护国寺庙会称“西庙”,开庙会之日,百姓纷至沓来,多不为烧香拜佛,而是为买卖百货,庙会俨然像个大市场一样热闹。
两个庙会还错开时间,据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》载:“自正月起,每逢七、八日开西庙,九、十日开东庙。开庙之日,百货云集,凡珠玉、绫罗、衣服、饮食、古玩、字画、花鸟、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,星卜、杂技之流,无所不有,乃都城内之一大市会也。”赶了西庙再去赶东庙,不亦乐乎?
子弟书 《逛护国寺》,讲述了一位八旗子弟逛庙会的情景:他一路逛来,在永和斋喝了一碗梅汤,顺百路玉器堆淘了一会儿玉器,弥勒殿翎子摊选定了花翎,天王殿玉摊订了鱼缸和绣墩,吉顺斋买了包子,看了云林斋、德丰斋、冰玉斋的绢扇,在东碑亭定下了抄本《施公案》,还逛了泥人摊、纸墨摊,观赏了莲花落演唱,一路上经过了算命、杂耍、相声、跑旱船的场子。这一整天的休闲日程,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铁杆票友自娱自乐
老北京痴迷听戏唱曲,玩票是出了名的。上至王公贵胄,下至普通市民,沉迷其中的人甚多,有些官宦豪门还在府第搭起戏台,甚至蓄养戏班。据罗瘿公《鞠部丛谭》载:“吾曾见贝勒载涛演《金钱豹》、《飞虎山》,武工极精。肃亲王善耆,全家皆能演剧,常父子兄弟登台。一日孝钦后问:‘尔不尽心官事,终日演剧,何也?’善耆叩头言:‘臣母老嗜剧,臣不能日召优伶,故率子弟舞彩为娱耳。’后乃称善。”又载:“贝子溥伦,少时甚美,善演潘巧云。盖天潢贵胄,席丰履厚。无事可为,皆致力于戏,故常有不识字,无有不识戏者。”这些记载表明当时北京的一些八旗贵胄子弟不仅是戏迷,而且还是具有一定水平的票友。子弟书《为票嗷夫》诙谐地描写了一位票友的痴迷:“擀面杖当金鞭把灵官跳,踩床子当牙笏唱打朝。拄着掸子学什么刘高手, 瞅着那送煤的就把那沙四学。在炕上蹲着唱奇闻三矮, 拿着本子宪书唱扣窑。”
《旧京琐记》中说:“北京人好唱二簧,于是有票房之设、票友之称,至亲贵以至富厚家子弟之好游荡者往往入焉。有约谓之走票,清唱谓之坐唱,上妆谓之彩唱。既登台,则内外场之犒资皆由自备,往往因而破家。”为追求爱好而破家,真有点娱乐至死的精神了。
(原标题:消闲,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姿态)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:刘永加
流程编辑:L021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