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京报网首页 > 悦读 > 正文

果树也吃腊八粥?中国人过腊八各家有各家的讲究

2021-01-19 14:35

北京晚报

农历十二月初八日,北京人称“腊八儿”。相传,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。佛祖成道过程艰辛坎坷,历经磨难,曾经饿昏,幸被一村姑煮粥,一口一口地喂,方醒过来。为纪念佛祖成道,民间在这天都煮粥吃。寺观僧道,这天也“舍粥”,免费赠粥给过往行人或贫寒无食者。渐渐地,腊月初八日的煮粥活动,与我国的传统民俗结合在一起,有了文化的意味。

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,初七、初八日,又是腊月中最冷的日子。大约是“三九”,北京俗话说“腊七腊八儿,冻死寒鸦儿”,或“腊八腊八,冻掉下巴”。腊月初八日,也接近农历春节,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年,从这天起,年味儿也越来越浓。北京人说的年味儿,一般指从腊月初八日到转年正月十五元宵节,在腊月三十日除夕,达到高潮。

在这一个月里,家家筹办年货,做各种过年的吃食,表现出阖家团圆的各种喜庆气氛、情调、情趣等。北京旧时有儿歌:“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,过了腊八儿就是年。”腊八儿因此也被称为“送信的腊八”。

送什么信呢?快过年了。

腊月初八日离过年,还有三个多星期,是过年情感、物质预热阶段。这天的饮食,与过年不同,不是大吃大喝,只是煮粥纪念佛祖成道,后来演变为煮八种杂豆和米,庆祝丰收,也同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于是,这天煮的粥,有了自己独特的名称:“腊八粥”。

腊八粥食材很丰富,杂豆类有红、白大芸豆、红小豆;米类有大麦米、大米、小米、高粱米、薏仁米、江米、紫米等。讲究的,还加以红枣、葡萄干、栗子、花生米、莲子等。其实是很随意的,凑够八种即可,纵使不到八种,仍可称腊八粥,主要是在这天煮的、这天吃的。说是粥,因食材丰富,每每都煮得稠咕嘟的。早年间,粮店出售腊八粥食材时,招牌上写的是“杂豆米”,现在统称“腊八米”了。

除了煮腊八粥,各家主妇在这天还要张罗着买醋、剥蒜、泡腊八蒜。旧时天气寒冷,室内取暖设施简陋,厨房的温度更低。腊月初八日泡的醋蒜,到三十日除夕,恰恰翠绿翠绿,泡蒜的醋,也浸进了蒜的辣味儿,它们被称为“腊八蒜”、“腊八醋”。除夕吃年里饺子,取出些腊八蒜蘸饺子,恰到好处。

现在各家冬季室内温度,最低也是18摄氏度,平时皆可泡醋蒜,也不必等到过年,但人们现在仍将醋泡的蒜称“腊八蒜”。

小时候,我家过腊八,除了吃腊八粥、泡腊八蒜,还多一项内容,即给果树“吃”腊八粥。后来才知道,这也是中国的一方风俗。

某年的腊月初八日中午,五个上学的孩子,陆续回家吃午饭,看见喷喷香的腊八粥,急着端饭碗。这时,我妈提醒我们:“别急着自己吃,果树也要吃点腊八粥!”

起始,我们不解。妈妈说:“果树‘吃’了腊八粥,明年果子结得好。”

那时,我家前院有葡萄架、枣树、海棠树、石榴树以及花椒树、香椿树;后院有桑树、毛桃树,早在冬至前,葡萄蔓已被埋在葡萄坛里,四大盆石榴树,也被抬进室内。室内还有其他越冬的花卉,比如橡皮树、紫竹桃及二十多盆大的花盆。

听了我妈这样说,呼啦,五个孩子,各端自己的粥碗,在院里、屋里给果树“吃”腊八粥。枣树和香椿树较高,必得蹬在板凳上,才可以在树杈处,放上一匙粥。

石榴树在屋里靠墙,它前面有三排其他越冬花卉。给石榴树“吃”腊八粥,必踩在其他花盆上。我妈担心我们会把树枝折断,或踩碎花盆,不时叮嘱:“别使大劲踩,小心树枝断了,花盆碎了。明年花开不成,果儿也别想吃!”

正在闹着给果树“吃”腊八粥时,不知哪个孩子问:“橡皮树‘吃’不‘吃’腊八粥?”“不吃!橡皮树不结果儿。”妈果断地回答。

每个孩子碗里的腊八粥都给了果树,这才笑语欢腾地坐在饭桌前吃午饭。

在家里兴致勃勃地吃了腊八粥,回到学校,向同学讲述给果树“吃”腊八粥的乐事儿。不料,同学反映平平,甚至有的说:“还没听说给果树吃腊八粥。”于是,哄堂大笑。

真如一盆冷水淋头,悻悻然。

放学回家,将同学的嘲笑,说给妈听。妈妈不以为然地说:“各家过各家的节,各家有各家的讲究。用不着生气,也用不着显摆!”

“谁显摆了?只是觉得好玩儿,说说而已。”

一天的兴致,最终落了个索然。

不过,我家依然坚持每年腊八这天,给自家的果树“吃”腊八粥,企盼转年有好果儿吃。

(原标题:果树吃不吃腊八粥)

来源:北京晚报   作者:李钟秀

流程编辑:L006
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