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京报网首页 > 纪事 > 正文

密云水库开渔了!开渔第一网,个顶个儿都是大鱼

来源: 北京晚报

记者:王可心 和冠欣 摄

2023-09-26 14:08

昨天凌晨,密云水库正式开渔。沉寂了半年的密云水库登时热闹了起来,213艘渔船分头驶向不同的方向,追逐梦寐以求的庞大鱼群。夜幕中,船头的灯光随着水波轻晃,郭小超的脸上掩饰不住兴奋与激动。开渔的第一晚,对渔民来说意义非凡,收成好了,一整季的收获都差不了。1990年出生的郭小超,是如今密云水库里最年轻的职业渔民。谈起选择这项职业的初衷,郭小超说:“自由、畅快,没有任何职业能比得上。”

■满载而归

“早出发的渔民,有大鱼捕”

九月底的仲秋,天气已有凉意,尤其是在夜幕降临后,凉风已然有些冻人。郭小超选择在午后出发,一船两人,撑着木桨,朝水库的最深处划去。若是平时,郭小超会在下午四五点出发,趁着黄昏把网放好,夜幕降临后再捞。可开渔第一天不一样,这时候水库里的鱼可以说是整个捕捞季最多的时候,光下一网可不够;尤其是刚开渔,水库鱼的价格也高,正是最吃劲的时候。

“早起的鸟儿有虫吃,早出发的渔民,有大鱼捕。”郭小超哼着调子划着船,速度并不算慢。平静的水面上不时有鱼儿跃出,激起一阵阵水花。翻腾的鱼儿个头小,郭小超没打算动手,他边划边逗趣,“还蹦,一会儿就给你们全都捞上来。”来到提前观察好的鱼群出没地点,郭小超和搭档利索地下好渔网,等着鱼群闯进来。下网、收网、下网、收网,直到两人力气耗尽,直接天为被、船为席地眯上一会儿。

忙碌了半天加一整夜,总共捕出了1000多斤水库鱼,还个顶个儿都是大鱼,最大的一条足足有30多斤。“有大白鲢、大鲤鱼、大胖头、方鱼、鳜鱼、草鱼。开渔第一天,这个成绩还算不错,跟往年差不多。”郭小超乐呵呵地说。

■依水而生

一家出了三代职业打鱼人

郭家是水库移民。1958年,密云水库开始修建,原本住在水库范围内的65个村、5万余村民搬迁到周边地区。郭家被分配到了如今的溪翁庄镇北白岩村,距离水库仅有几百米,开车到最近的入库口只需要10多分钟。

郭小超身材壮硕,中等个子,皮肤黝黑,留着利落的短发,肩膀尤为宽厚,手臂壮实有力。从小在水库边长大,天天听长辈讨论鱼情,基因中早已经写入了亲水因子,他最终也走上了父辈的道路,成为了家中的第三代渔民。

一艘渔船至少需要两个人搭档,当年19岁的郭小超决定跟他三叔家的哥哥、20岁的郭小宇一起干。“一听我俩要干渔民,家里人全都急眼了,反对得厉害。”郭小超笑着亮出了双手,由于常年泡在水里,双手粗糙黝黑,尤其是指甲,侧着看,不同于普通人的平直前伸,而是呈现一种明显的内扣生长。“就跟鹰爪子似的。捞上鱼之后,渔网太沉,往船上收网的时候得使劲紧抠着,时间一长,十个指头自然就变形了。”捕鱼的辛苦,言语中仅能体会到十之一二。

“我爸拍着桌子说,想干渔民也可以,今天咱俩就签个协议,日后你要是后悔别吭声。”郭小超说。就这样,不顾家人的劝阻,1990年出生的郭小超和1989年出生的郭小宇,成了密云水库里最年轻的一对搭档。

■学问多多

“最绝的是通过鱼粪来找鱼”

在一众60后、70后中,正值青壮年的郭小超和郭小宇有些“超前”。追鱼群,他们能跑到最前边;别人刚到地方,他们已经是收得差不多了;就连装货卸货,都比别人快上三分。

然而两人搭档没几年,堂哥郭小宇因病去世,只剩郭小超一人,没法再出船。看着儿子已是铁了心当渔民,父亲郭明立最终还是心软了,父子搭档一同上阵。

同船打鱼,父亲老到的经验,让郭小超震撼不已,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“仅凭水面上的一个水泡,就能判断有什么鱼,应该下多深的网。夜里对面的一个轻微的声音,也能听出来是什么鱼。最绝的是通过鱼粪来找鱼,一般人绝对瞅不出来。这里头学问太多了。”郭小超感叹,当渔民不是仅凭一把力气就够的,还需要大量的经验与敏锐的判断力,练就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。

去年春天,身体有些不舒服的郭明立正式宣告退休。上个捕鱼季,郭小超的搭档换成了45岁的同村人郭金利,经验丰富的郭小超成了船长。开渔前,郭小超每天都要到库区旁边的山上转悠,通过望远镜眺望水面,提前摸清鱼群的动向,等到开渔时就能够抢占先机。

“白天虽然视线好,但是鱼群的视野也同样好,不容易抓住。夜里更好捕鱼,鱼群不会跑来跑去。这时候就要考验听力了,白鲢是甩尾巴的声音,胖头鱼爱吐泡泡,草鱼、鲤鱼会跳出水面。声音都不一样。”郭小超说。

如今再次迎来开渔期,郭小超对今年整个捕鱼季充满了期待,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整修装备,为渔船上了新漆,又添置了新的渔网,做好了充足准备。

■观念改变

水库鱼名气大了,80后渔民多了

从岸边到撒网的水面,至少要划上四五个小时,这距离取决于能否发现鱼群。之所以要这么长时间,一是由于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大,水面也大;二是为了保护水质,渔船不能挂载机动设备,只能靠人力双手摇橹前行。

找鱼群、追鱼群、围鱼群,是夜晚的主旋律。“一旦谁发现了大的鱼群,也不藏私,会直接在群里通知大家。各家从四面八方赶来,捞多捞少凭本事。”郭小超说,这是渔民们之间的默契,如果遇上大的鱼群,一艘船吃不下,下完一网都跑光了,喊大家一起来,把鱼群团团围住,反而大家都能多捕鱼。

收网是个力气活。渔网浸在水里,本身重量就要几十斤,再加上网里的鱼,两三千斤都不算多。郭小超的手臂紧实粗壮,即便是几十斤的胖头鱼也能一把拉上来。

“最近几年,水库管得严了,偷捕、偷钓的人进不来,鱼苗都能顺利长大,无论是个头还是数量,都有了明显增长。”郭小超说。“现在鱼的个头匀称,水库鱼的品牌也打响了,一条鱼能卖一两百,大家的收入增长比较明显。这几年渔民中的80后多了不少,不少老人退出一线,传给了年轻一代。其实只要这个行当能挣到钱,那就不会缺人。”

在市场卖鱼的同时,郭小超还用手机剪辑视频,他把自己每天的捕鱼经历放到社交平台上,收获了一大批粉丝。“目前,多一半的量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卖,只要打上来鱼,根本不愁卖。”

谈及有没有后悔当年选择这份职业时,郭小超表示:“最累的时候肯定有过这样的想法,但也只是一瞬间,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,我不后悔。”

(原标题:开渔第一网,个顶个儿都是大鱼)

来源:北京晚报 记者 王可心 和冠欣 摄

流程编辑:u027
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
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
扫描二维码
下载手机客户端

分享到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