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登录
全部评论
0条
历时近1年,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“复活”了。国家博物馆专门为这件青铜重器举办“数说犀尊”展览。观众通过一台可视导览器,可以与2000余岁的文物“对话”,了解它的前世今生。值得一提的是,藏在犀尊内的17件文物也亮相了。
一个展柜内,一只灰色陶瓮斜躺在黄土中。这是犀尊重现天日时的场景——1963年1月11日,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的社员用锄头取土时,意外挖破了一只灰色大陶瓮。瓮里立有一尊铜犀牛。
犀牛背后有盖,内藏17件其他器物,包括铜镜、带钩、锉刀、花贝等。如今,它们都悬挂在展柜壁上展示。因为这些文物大多是西汉时期的器物,专家认为该遗存的埋藏年代为西汉时期。不过也有专家认为,犀尊的造型、纹饰和制作工艺,与战国晚期的一些文物很相似,可能为战国遗物。国博专家说,文物出土地点周围并未再有其他考古发现,推测犀尊有可能是因战乱或其他缘故而仓促掩埋。这也给它的来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为了解读犀尊的前世今生,国博综合运用了高清三维扫描、超高清显示、人工智能、红外感应等技术,通过数字手段直观呈现文物高清细节和科学研究成果。国博工作人员举例:“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,犀尊表面已经遍布锈蚀。借助先进的检测技术,我们可以看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犀尊内部构造和材质机理,并通过数字手段,让普通观众也能一眼看懂古代匠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。我们利用X光探伤仪对文物多角度拍摄发现,犀尊器身多个部位发现铸造垫片,头部和四足有盲芯,这就为犀尊采用范铸法铸造提供了佐证。”
展厅里还有一张古代犀牛分布地图。工作人员说,犀尊的出土佐证了犀牛曾经在中华大地广泛生存。除气候因素外,犀牛的远去也是人类对其无节制索取,滥捕滥用的结果。我们希望展览能让观众了解历史,引导观众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
展厅还专门开辟了“复活”展区,集中展出了文物采集、应用场景和数字运行平台等。国博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李华飙说,国博已经通过互动设备将数字展厅与陈列原文物的“古代中国”展厅联动起来,让观众的视野从一个展览可以延伸到多个展览,在感悟历史的同时,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带给博物馆的无限可能。2022年国博就建成了博物馆综合运行工作平台,参观轨迹、热门展项、环境指标等展厅运营要素数据实时显示,为实现展厅动态运维、保障文物安全、优化观展环境、提升展览体验等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。观众与各展项之间的互动、知识点获取效率,以及满意度等也可以实时呈现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| 记者 刘冕 邓伟
流程编辑:U016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
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扫描二维码
下载手机客户端
分享到
未登录
未登录
0条
长按二维码
查看文章详情
点击下载
暂无账号,立即注册
全部评论
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