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登录
全部评论
0条
来源: 北京日报 作者:刘琛
2022-11-21 10:50
党的二十大报告对“中国式现代化”进行了系统阐述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,需要文艺创作发挥植根生活的优势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,这说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应与中国道路相联系。中国基层治理的故事能够以贴近生活的视角,生动、真实、全面地展示中国道路的根基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。让人民生活幸福是“国之大者”。以京味现实题材电视剧《胡同》为例,该剧以三代女性居委会主任为主线,讲述了中国基层治理70余年的发展道路。第一代的“田枣”们,经历了新旧中国的深刻变化,对基层治理的理解是朴素的“我想为街坊邻居做点实事,再苦再累都不怕”。第二代的“孙晓敏”们,经受着改革开放之初由社会转型造成的阵痛,但对基层治理的认识也因时代的变革而上升到“群策群力为居民着想,为真正解决居民的困难而努力”。第三代的“林悦”们,风华正茂,拥有的是中国已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,正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提供的砥砺奋进的广阔空间,所秉持的基层治理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为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社会才能进步,国家才能强盛”。70多年,中国基层治理的变迁,三代基层工作者的代际成长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道路可以带给中国人民怎样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增进民生福祉,提高人民生活品质”,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。中国治理的根本原则是“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,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”。关于这一点,国内首部从基层法院视角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电视剧《底线》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注脚。剧中的主人公群体是中国的基层法官们——方远、周亦安、叶芯、宋羽霏等,他们的生活并不富有,还经常承受不被理解的孤寂,有时甚至是苦涩,但他们没有选择去做拿高薪的公司法务或者律师,反而是坚定地值守在基层,为广大人民群众化解矛盾、调解纠纷。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善治支撑了中国之治。中国治理的成效,需要更多的文艺创作关注基层治理,努力捕捉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。
“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”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。根据对全球150个国家1600种媒体的大数据内容分析,国际上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关注度增长最显著。与1978年关于中国文化形象报道仅1万篇相比,2022年的中国文化形象国际关注度达到了902.1万篇,增加了近千倍。这是中国发展的结果,它赋予中国更多的、崭新的魅力。这也是世界进步的结果,它赋予不同文化以更加宽广丰富的对话平台。康德在阐释“美学”时,主要从主观性和普世性两个维度做判断,指出“人们之所以去甄别美,是为了共享美,所以(美)不是为了自我,是为了全人类”。从美学的意义上说,文艺创作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所依托和建设的中国精神,对中国发展乃至世界发展都具有积极、进步的文化意义。
在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下,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,中国文艺创作需要更加关注基层治理故事,在视野上,心怀国之大者;在实践中,深入群众、深入基层,完成好使命担当。
(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、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)
(原标题:“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”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——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)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:刘琛
流程编辑:u029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
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
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扫描二维码
下载手机客户端
分享到
未登录
未登录
0条
长按二维码
查看文章详情
点击下载
暂无账号,立即注册
全部评论
0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