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一度是泉眼遍地、湖沼众多的水乡泽国。海淀、巴沟、积水潭、万泉庄等与水相关的地名,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润泽风光。
伴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,近半个世纪以来,北京湿地面积急剧萎缩,到了2008年,仅剩5.14万公顷,占全市总面积的3.13%。
拯救湿地刻不容缓。依托两轮百万亩造林以及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,本市恢复和新建湿地的工程稳步推进。上周日迎来第八个“北京湿地日”,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全市湿地面积为5.87万公顷,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提高至3.6%。仅在2016年至2019年四年间,就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921公顷。一大批曾经萎缩的坑塘池沼再现鸟飞鱼跃的蓬勃生机。北京市民身边,也多了一处又一处可亲水、可观鸟、可健步悦骑、放松身心的湿地公园。
森林湿地
蔡家河湿地成为京北新景观
上周六,延庆坂泉体育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。公园所在的蔡家河森林湿地,是近年来北京百万亩造林工程营造的大尺度森林湿地板块之一。栽植的林地里有稻田、荷塘,还有蜿蜒的河流,摇曳多姿的芦荻、蓼花。秋高气爽时,这片湿地美得就像一幅油画。
但搁八九年前,蔡家河还不是这样。这条河是官厅水库重要水源之一,因为年久失修,再加上沿线村庄生活垃圾经常被冲刷至河道里,河水污染严重,两岸杂草丛生,一度变成了当地村民眼中的“龙须沟”。
为改变这一状况,延庆对蔡家河地区先后进行了两轮治理改造,对河道进行清淤、加宽、加固,建设污水处理站,对沿线各村实施垃圾分类处理,从而彻底解决了沿线农田排涝河环境污染的问题。
在此基础上,2012年至2015年,依托平原造林工程,延庆用4年时间在蔡家河流域营造出3.8万亩景观生态林,相当于8个颐和园大小。
这片气势磅礴的新造林地,不仅栽植了云杉、油松、元宝枫、栾树、白桦等乔灌木,还有蒲公英、波斯菊、鼠尾草、千屈菜、狼尾草等品类丰富的地被花卉、水生植物。而之所以栽植大量水生植物,正是因为林地里开挖了荷塘,还有蔡家河蜿蜒流过。
甚至,林海中还隐藏着一片稻田湿地。金秋时节,稻穗已经开始变黄,风车和稻草人矗立在翻滚的稻浪中,既田园又浪漫,引来不少游客拍照“打卡”。
“过去北京的生态建设,森林是森林,湿地是湿地,但在百万亩造林工程中,更多的是把二者结合起来,建设景观更优美、功能更完备、生态效应更显著的森林湿地。”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黄三祥介绍。
蔡家河森林湿地正是生态建设新理念的集中体现。这条曾经默默无闻的京北河流,现在形成了“花溪呈九曲、彩林绕四园”的森林湿地景观,变成了延庆一张靓丽的生态和旅游名片。
除了蔡家河森林湿地,市园林部门近年还建设了东郊森林湿地、马驹桥湿地、东南郊湿地、南苑森林湿地等一批大尺度的森林湿地项目。有林有水、林水相映的森林湿地风光,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不出京就能找到“北方水乡”的感觉。
河流湿地
黄河来水助永定河湿地复苏
河流湿地是北京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。但如果河道里没有水,或者流淌的是污水,所谓“湿地”就没有了魂魄。
北京的母亲河——永定河,就常年面临着下游无水的困境。但是今年,永定河“活”了。
伴随着黄河水进京,今年5月12日,永定河北京段170多公里25年来首次实现了全线通水。来水冲刷着干涸已久的河道,不少眼尖的市民发现“鸟儿追着水头走”,水头冲到哪儿,苍鹭、白鹭等水鸟就追到哪儿。
河道补水期间,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就在永定河长阳段拍摄到了大量苍鹭,甚至还有苍鹭争夺河中大鱼的精彩画面。这是因为上游的河水带来了鱼虾等丰沛的食物,水禽等“闻汛”而至,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开始缓慢回升。
永定河“活”了。北京另外几个大水系,如温榆河、潮白河、北运河等,都在进行水系的综合治理工程。
北运河通州段,过去河道污染严重,小鱼小虾看不见踪迹。经过持续的综合治理,水质逐渐还清。“鲫鱼、白条儿、河蚌、田螺,特别多。”杨洼闸管理所副所长王云海见证了北运河水质的巨大变化,野鸭、白鹭、海鸥等也成了运河的常客。
和北运河一样曾经饱受排污之苦的温榆河,经过近几年的治理,也逐渐恢复水清岸绿的景观。就在今年9月初,温榆河公园2平方公里示范区正式开园。花溪锦田、玉湖、松云华盖等10个湿地森林景点亮相。曾经让人掩鼻而过的温榆河,将建成北京市最大的“绿肺”。
翠湖湿地
城中湿地
高楼大厦间“长出”郊野气息
北京郊外,湿地在复苏。在寸土寸金的二环、三环里,悄悄孕育出几处风光绝美的城中湿地。玉渊潭东湖湿地园就是其中之一。
这片湿地2017年9月对市民预约开放,是本市三环内最大的城市湿地,水面面积60.5公顷。东湖湿地园内,种植了荷花、睡莲、蒲苇等大片水生植物,与山石、亭桥、小溪、叠水等映衬,营造出别致的湿地景观。
位于什刹海风景区的西海湿地公园,2018年底对市民开放。公园占地总面积10.9公顷,其中水面面积7.4公顷,周边绿地面积3.5公顷,环湖步道长1450米。浮桥、芦苇、野鸭……这片北京二环内难得的静谧水域,吸引了不少游人特地前来打卡。
高楼大厦间,还“生长”出了郊野气息浓郁的小微湿地。小微湿地在本市还是新生事物。首个示范项目位于亚运村的北辰花园,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。改造前是一条旱溪,景观欠佳。通过地形梳理、补充再生水、种植水生植物、架设木栈道,面貌彻底改观。
流淌在示范区的溪流,虽然是人工开凿引进的,但仿照大自然里的山涧,极尽曲折蜿蜒之势。水中和沿岸种植了芦苇、千屈菜、水葱等10多种水生植物,营造了近自然的水岸生态环境。这处小微湿地建成没多长时间,就有野鸭夫妇在这里安家育雏。
这样的小微湿地项目会在城区遍地开花。“受空间制约,大尺度的湿地建设项目以后会逐渐减少,这种利用市民身边的小微水体,因地制宜建设野生动植物栖息地、市民休闲地的项目将会成为今后湿地建设的主要方向。”黄三祥表示。
通州运河
朝阳黑桥公园
昌平滨河森林公园
建设目标
今年恢复湿地1600公顷
“十三五”时期,本市围绕构建“一核、三横、四纵”的湿地总体布局,每年推进一批湿地恢复建设项目。2016年至2019年,全市已累计恢复建设湿地8921公顷,其中新增湿地2452公顷,恢复湿地6469公顷,形成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10余处。
恢复和新建湿地项目,大多选址在有水或者历史上曾经有水的区域。永定河流域的退化湿地生态修复也在其中。
因为长时间没有来水,有的湿地变成了旱地,这时候湿地的生态系统就开始退化。属于永定河水系的野鸭湖湿地,就曾面临这样的困境。
对于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引水、撒“种子库”等。所谓“种子库”是指富含芦苇等水生植物种子的土壤,播撒、覆盖到引水的退化湿地中,不用更多的人为干预措施,湿地植物自己就能蓬勃生长,达到恢复生态、净化水质的效果。
近年来,野鸭湖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共修复湿地2000余公顷。汉石桥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的湿地植被恢复、环境整治和水质改善等生态工程恢复湿地130余公顷。郊野公园和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恢复湿地1450余公顷。
延庆野鸭湖湿地
今年,结合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,园林部门对超过100亩的造林绿化地块,结合集水区开展了小微湿地建设。以温榆河、南苑森林湿地建设为重点,加大了湿地恢复与建设力度。预计全年将恢复湿地1600公顷,新增湿地600公顷,实现“十三五”时期恢复湿地8000公顷,新增湿地3000公顷的目标任务。
今年恢复和新建湿地项目主要分布在南苑、城市绿心、新机场等重点功能区周边。在怀柔汤河口镇后安岭村,还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景观提升,启动了郊区的小微湿地建设试点。
与恢复新建湿地同步,本市的湿地保护体系也在日臻完善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建立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2个,总面积2800余公顷。建立了10个湿地保护小区,总面积1300余公顷,基本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,湿地公园为主体,湿地保护小区为补充的具有首都特色的湿地保护体系。
生态质量
200多种野生动物为湿地“点赞”
湿地的生态质量到底怎样?一个直观的指标是鸟儿“买不买账”。
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,北京共记录到湿地野生动物202种。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6种。重点保护动物中,哺乳类的仅麋鹿1种,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;两栖类的仅大鲵1种,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;其余均为湿地鸟类,共14种。在湿地鸟类中,属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,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1种。
在观鸟爱好者镜头中,黑鹳、鸳鸯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越来越多。过去只在房山十渡地区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,现在门头沟、密云、海淀等多个地区都有发现,栖息繁殖地在北京呈现出扩大的态势。过去罕见的震旦鸦雀、青头潜鸭、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鸟类也多次在湿地内被发现。
植物种类也同样丰富。据统计,北京湿地内共有植物747种,占全市植物种数的三分之一还多。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,北京市一级保护植物槭叶铁线莲、北京水毛茛;还有14种北京市二级保护植物,包括芡、膜荚黄芪、拐枣、宽苞水柏枝、中华秋海棠、白首乌、丹参等。
怀柔城市森林
一个湿地就是一个“物种基因库”。随着北京湿地的逐渐复苏,越来越多的河流、水库、湖泊,会出现“鹰击长空,鱼翔浅底,万类霜天竞自由”的生机勃勃画面。城市与自然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,将在北京有新的探索实践。
图片来源: 何建勇 摄 / 吴薇 制图
(原标题:恢复建设近9000公顷200余种野生动物自在栖居 北京湿地复苏 再现润泽风光)
来源:北京晚报
流程编辑:u015